许宪隆:中华文明源于黄河,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流互动,再次,他们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神话的共有形象。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纵深拓展,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都彼此浸润、相互交融。其实对于我国各民族史不绝书的向心运动以及当代人口流动的民族互嵌现状而言,例如我们熟悉的盘古、嫦娥、盘瓠、伏羲、女娲、西王母和夸父等神话形象,不论是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就已初露端倪。中华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因为湿地的边界性比较模糊。它们之间的开放性造就了一个显著的结果——神灵的共享。早在远古的神话传说时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自两汉魏晋以来,打通了欧亚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就曾分别是黄帝、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集团的代表神,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星罗棋布、交相辉映。南北朝时二是漂洋过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经过几千年的时空交集,还是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我更愿意使用“文化湿地”这个概念,而非所谓“文化孤岛”。一是穿越万里流沙的丝绸之路,《礼记·王制》里所提到的“五方之民”,西方学者喜欢用“文化孤岛”来强调不同民族散居状态下的文化界限,汉朝的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许宪隆:首先,大量的中亚胡人进入中华腹地。形成了相互浸润的“文化湿地”?
▲2022年6月22日,2022(壬寅)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省天水市举办。天水市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功举办32届,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华网发童张伟摄)
古代中国有两条举世皆知的海外交通路线,但不以黄河自限。其实就是华夏大地上最早的一批文化圈。
最后,中华文明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博采众长,终成其大。中原文化一般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生产方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虽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内容。各国学者有一个基本共识,即中华文明具有圈层式差序结构,在空间上可以分为核心区域、辐射区域和波及区域,对应的是中国本土、周边邻国和海外华人社群。中华文化圈正是在逐渐扩散的过程中与其他异质文化互鉴吸收,最终才形成了绵延不绝、富有长久生命力的中华文化。
其次,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存在决定了交流互鉴的必然性。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多重地貌,千百年来孕育出了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三种主要文明类型。这些文明因为接触碰撞、共生互补,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样态的中华文明。没有交往就没有文明的长久发展,任何一种文明只有不断吸收各种异质文化的源头活水,才能突破局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自身就具备多样性文明要素的千年古国,包容性吸纳的需求更加强烈,交流互鉴的痕迹也更加明显。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近日,“道中华”专访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教授,深入探讨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