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评《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2023年3月18日

中华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一条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其勤劳的品格和智慧的心灵,以其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在广袤的东亚大陆上开榛辟莽,艰苦奋斗,持续地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以丰富的内涵、卓越的风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为粟特人与突厥人开宴会。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陕西西安安伽墓出土的石屏风。

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是如何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因素及其所受到的影响的?武斌先生的《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把中国接受海外文化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视野中予以考量,也就是把中外文化交流视为全球文化构造的内在动态,通过对中国接受、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历史的重构,一方面挖掘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价值,揭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另一方面从中外文化交流这个侧面展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诠释世界文化生动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视角中,作者阐述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认知。他指出,中国文化的确具有原生性和原创性,但中国文化是在一个国土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民族文化多样的空间中产生的,因而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多元共生的,本身就蕴含着开放性和多种文化样式相互融合的基因,形成了宏阔博大的基质。

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在根基上富含开放性的基因,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都饱含极大的热情,积极从事大量的引进和吸收,也使得许许多多外来文化传播者有勇气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为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融合,使其本土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才使得中华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生机勃勃,更为辉煌灿烂。作者对中华文化的这一理解,成功地说明了中国在接受、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何以取得辉煌的文化成就。

这部著作对中国接受海外文化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了“大文化”的视角,没有把文化交流局限在思想文化的范畴内,而是侧重文化的多种存在形态。这样,作者就可以敞开思路将中国接受海外文化的开端追溯到史前的石器时代,从祖先遗留下来的物质器具中寻找中外文化交流的踪迹。在此后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中,文化交流的范围日益扩展,特别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文化交流伴随着商贸往来,更是异彩纷呈。从谷物、牲畜、青铜器、兵器、车马、玉石到饮食、歌舞、瓷器、茶叶、丝绸、医药、医学等等,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那些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们也作为文化符号开阔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这个伟大的文化创造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立思考、独立劳作的结晶,还是中华民族积极而主动与其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大规模地引进和吸收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就的结晶。

近日,历史文化学者武斌先生所著的《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全四册),以中国接受、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化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用宽阔的视野、丰富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恢宏绚丽的历史画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入中华文化大海的,既有中华民族自身创造的大江大河,也有来自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涓涓细流。无论是大江大河,还是涓涓细流,汇入到一片大海之中,共同造就了大海的广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评《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2023年3月18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