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勤奮,能吃苦,挺不錯的,以前窮的叮當響,現在我們都喊他李總了,呵……”與記者一同而來的草壩鎮包村干部姚志華打趣道。
隨著雨城區脫貧攻堅工作推進,”轉機出現在2014年,喝茶”李紅滿頭大汗地抱著一竹簍鴨蛋走進了院子裡,對口聯系的幫扶部門為李紅一家量身定制脫貧計劃,一邊笑著說道:“這是我家鴨子下的蛋,一邊熱情地招呼著,客人都比較喜歡。快坐,“不好意思,久等了,
“后來回到了村裡,通過向親戚朋友借錢,自己嘗試著發展養殖產業,買了幾百隻鴨子和1萬元的魚苗,由於自己不懂技術,也沒經驗,還是失敗了,鴨子死了一大半,魚也跑完了,當時就一下子感到打擊很大,覺得生活簡直看不到希望。”回首往事,李紅一聲嘆息。
那一年,李紅自己提出申請,經“兩公示一公告”程序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擺脫貧困,李紅經多方考察、慎重思考后,以每年1.5萬元的價格承包了頂峰村茶山下近30畝魚塘,發展基塘養殖業,相繼投放了三萬尾魚苗,當年便發展起了垂釣業﹔同時利用魚塘水面資源,喂養肉鴨、蛋鴨800余隻。這一次有駐村農技員為他帶來精准的種養殖技術,幫助他做好科學防疫,養殖產業慢慢步入正軌。
2016年,駐村農技員劉忠華建議李紅抓住機遇,引進原對岩文福種豬場的藏香豬進行代養,既不用投入資金,也是低風險,還能免費學到技術。就這樣,李紅與本村村民裴成忠合伙代養了50頭藏香豬,六個月為一個周期,養大后由公司回收。當年年底,李紅就拿到了第一筆代養費近7000元。“當時拿到第一筆錢的時候,心裡真的說不出的激動,覺得自己能掙錢了,終於可以還錢了!”李紅激動地說道。
沿著彎彎曲曲的村道,來到草壩鎮頂峰村一組,一大片綠油油的茶園映入眼帘,有一處別致的二層高木質房屋鑲嵌在茶園中,從一條開滿鮮花的梯道下去,就來到了一家農家樂,這裡干淨整潔、清雅寧靜,有誰會想到這裡的主人李紅曾經窮的連鍋都揭不開呢!
今年40多歲的李紅,早年因一次意外事故欠下累累債務。此后,李紅外出務工、經商,但由於門不對路,缺乏經商經驗,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讓生活難上加難,導致全家生活貧困。
一部分拿來做咸鴨蛋,一部分做皮蛋,幫助他發展產業。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有這樣一群人,為了早日擺脫貧困,一路揮洒汗水。在雨城區草壩鎮頂峰村就有一位典型代表,從一無所有,到如今發展產業,做起了農家樂老板,從一貧如洗到現在年收入十萬,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頂峰村建卡立檔貧困戶李紅是如何從無到有,成功“逆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