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变化见证中国发展变化搭建交流沟通桥梁(新时代·我在中国)

在为论文写作进行的调研中,爱凯注意到,“中文+铁路”的汉语培训,不仅教汉语,还向学员普及两国不同文化礼仪。通过问卷调查,他还发现学员们普遍希望在学习期间能够到中国铁路运输部门参观学习,“这类课外

在这篇题为《肯尼亚蒙内铁路运营公司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调查》的论文中,爱凯对蒙内铁路运营公司员工和肯尼亚当地的汉语教师进行访谈,调研该公司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情况,“我想利用我的专长,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专业汉语培训,为铁路运营公司的员工们提高汉语水平出谋划策。”

“嘿,这非洲小哥快板说得真溜!”路过的天津市民驻足观看,竖起大拇指点赞。记者的采访就在这里开始,一同接受采访的还有玛米苏阿的相声搭档爱凯·基蒂利。

学习中国传统曲艺,拍摄中国梯田风光,重新填词翻唱中文歌曲……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外国友人分享了他们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畅谈对中国各领域发展变化的感受和体会。

2019年,两个非洲青年偶然间接触到相声,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跟着老师学习。“语言是一道难关。刚开始练习时,经常遇到不熟悉的中文表达方式和成语,学习相声加深了我们对中文的理解。”玛米苏阿回忆,起初两人配合缺乏默契,只能慢慢从说词、表情、动作开始练习。

除了深入系统地学习钻研相声艺术,玛米苏阿和爱凯还身体力行做起了中非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中国的相声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在我的家乡马达加斯加流行脱口秀,希望未来我在表演相声时可以加入一些自己文化的特色。”玛米苏阿说。而在爱凯看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只会语言,不懂文化,就会闹出笑话,甚至引起误会。”

相声创作源于生活。在天津生活6年,他们见证了天津的城市发展,也逐渐地琢磨出其中的“天津味”。原本就天性乐观、阳光的两个非洲青年,对这里的人们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走慌忙,受到启发,转身我来到了同仁堂……”骄阳似火的盛夏。

现在,他们只需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的想法。两人表演过不少相声作品,其中《五官争功》获得了第二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的“传承才俊”奖,《非比寻常》则在第十二届北京青年相声节新作品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爱凯介绍,随着肯尼亚和中国的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肯尼亚工作、旅游。为此,蒙内铁路运营公司为员工开设“中文+铁路”的专业汉语课,以更好服务中国游客,爱凯的硕士论文就与此相关。

用我们擅长的方式,非洲青年玛米苏阿·拉库图阿里乌尼在天津鼓楼城墙下,打着快板。今年,快板上的红绸带,也不妨碍快板打得有力。两个人又开始学习天津快板。我一米,志愿者防护服裹得严实,“你一米,“打竹板,记录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就想结合一些热点,大家拉开小距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玛米苏阿说。“我看到有‘大白’用说快板的方式通知大家做核酸,伴着他字正腔圆的天津快板《同仁堂》在空中飞扬。扬起双臂,

“我是逗哏玛米苏阿,来自马达加斯加。”“我是捧哏爱凯,来自肯尼亚。”这对相声搭档于2016年来华留学,后来都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两个同龄的非洲年轻人,因汉语在中国相识,又在曲艺之乡天津与中国传统艺术结缘。

玛米苏阿活泼健谈,爱凯沉稳安静,两人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一对搭档在台上说起相声时,台下的观众若是闭着眼睛听,哪里听得出是外国人?那标准的中文发音、干净利落的抖包袱,以及不时蹦出的俏皮天津话,让台下观众开怀大笑、赞不绝口。

我的变化见证中国发展变化搭建交流沟通桥梁(新时代·我在中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