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54岁的糖瓜艺人郭成师担忧的是,他现在成了村里最年轻的糖瓜制作艺人,担心再过二三十年糖瓜手艺会失传。大众网记者高玉清摄
现在他和家人开足马力每天仅能生产300斤的糖瓜,由于他用传统手艺制作的糖瓜口感好,很多客户都要提前预订才能有货。郭成师说,现在村里制作糖瓜仅剩下10多户,家家都有固定的客户,全村一冬至少生产出10多万斤糖瓜,销往青岛各个集市以及周边地区。
大众网青岛1月28日讯(记者 高玉清)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随着春节的临近,有着糖瓜村美誉的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罗家村,也迎来来一年最忙的时候。由于制作过程太繁琐,原本全村家家户户都制作糖瓜,现如今也仅剩下十多户。令54岁的糖瓜艺人郭成师担忧的是,他现在成了村里最年轻的糖瓜制作艺人,担心再过二三十年糖瓜手艺会失传。
“当年在生产队的时候,为了多挣点工分,便跟着一个老手艺人学做糖瓜,直到包产到户以后,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并利用冬闲时做糖瓜,一做便是17年。”郭成师说,糖瓜加工过程中,有些工序必须都靠经验,就拿把大米和麦芽拌匀这个步骤,如果掌握不好时间,原料很可能不发酵,那做出来的可不是糖瓜,就变成一缸酸酸的剩饭了。
两间平房四五米长的案板上堆满了白色的糖瓜板和圆溜溜的糖瓜。记者来到罗家村村民郭成师家中看到,在旁边的厢房内,昨天,54岁的郭成师正在用两口大锅熬制糖浆,妻子和两名村民在熟练的拉制和切块。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随着春节的临近,有着糖瓜村美誉的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罗家村,也迎来来一年最忙的时候。大众网记者高玉清摄
“以前罗家村是家家户户做糖瓜,是名副其实的‘糖瓜村’,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村民都改行从事别的行业。”郭成师说。由于人工制作糖瓜费时费力,年轻人嫌累没有愿意干的,现如今他成了村里最年轻的糖瓜制作艺人,担心再过二三十年后,糖瓜手艺会失传。
郭成师介绍说,糖瓜的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需经过浸泡、生芽、蒸制、发酵、搅拌、炒糖、拉制、切块和冷却等十多道工序。大众网记者高玉清摄
“传统糖瓜工序特别繁琐,至少需要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郭成师告诉记者,制作糖瓜需要的食材非常简单,主要是大米和小麦,但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需经过浸泡、生芽、蒸制、发酵、搅拌、炒糖、拉制、切块和冷却等十多道工序。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
郭成师说,对于罗家村制作糖瓜的历史,村里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在他爷爷那辈,村里就有人跟着上一辈做糖瓜,距今至少上百年的历史。“这两天客户催得急,我和妻子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开工。”郭成师告诉记者,受条件限制,家里两口大锅熬制糖浆是有限的,每天凌晨三点他和妻子就起床,开始生火熬制糖浆,等到清晨七点帮工上班的时候,正好赶上制作糖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