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直至中华民国的2000余年间,这里就是北方游牧民族驻牧之地。西汉时期,金川河流域始归中原王朝管辖,属番和县疆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许宏金川先民就在金川河流域繁衍生息。早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晚期,霍去病逐走匈奴,一直为永昌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起,陈家沟村就致力于中小学农史研学游基地建设,立足中国优秀传统农业文化,把自然教育、农耕文化进行创意融合,让青少年通过五感体验,从中学会热爱大自然、了解农业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技巧、自理和自律的能力、安全和守规则的意识等,对培养青少年的综合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地共3333平米,内含小麦、玉米、西瓜、甜椒、葵花等共15种农作物,石碾、石磨等农耕工具,农作物种植基地旁,是一条138米长,5米宽的科普长廊,包含农作物科普宣传展板、廉政宣传展板等。
陈家沟村农史研学基地依托陈家沟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日光温室大棚项目二期而建。坐落于城市的后花园陈家沟村,基地内设有户外拓展、田园采摘、野炊烧烤、农家美食、农耕体验、水上乐园等休闲游玩项目,让学生及家长在远离都市的喧嚣、体验淳朴的农家乐趣,享受回归田园感觉的同时,增长农史知识。
月氏人在金昌地区兴建的聚落城堡,改变了人们过去认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认识,当时的人们也有相对固定的生活居所,以此为依托,发展畜牧业、农业、手工业,抵御外族的侵扰
沙井文化是一个考古学的命名,属于青铜时代甘肃特有的考古学分期,距今约2500—3000年,属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
它是西部地区最早的绿洲古城址,也是整个东亚大陆十分罕见的华夏农耕文化圈以外的城址之一。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地。蔬菜既不是花也不是草,它是我们餐桌上的菜肴,搭配不同的食物调配出不同味道,为我们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俗话说,想要身体好蔬菜不能少,很多孩子一日三餐都能看到餐桌上有蔬菜,并且知道蔬菜是农民伯伯种来的或者知道是妈妈在菜市场买来的,但是能自己下到田间动手的机会却很少。学习蔬菜种植和生长的要求,简单了解什么是时令蔬菜,亲手采摘瓜果蔬菜。让学生认识各类农作物,掌握了解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习性。
1924年夏,瑞典籍考古学家安特生博士在甘、青一带考古调查时,在民勤县的沙井子村首先发现了这一文化类型,并命名为沙井文化。沙井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东部的石羊河流域、金川河流域中下游绿洲上。目前发现的沙井文化遗址主要有民勤柳湖墩遗址、火石滩遗址、小井子滩遗址,金川三角城遗址及古浪蓆芨沟遗址。金川三角城遗址是沙井文化的代表性遗存,是甘肃河西走廊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被中国社科院徐宏教授称之为“河西第一城”。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陈家沟村研学游基地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体验生态、感受农村的氛围与环境,提倡“重体验、轻游乐”理念。
用煮过的高汤,兑以清水适量,待锅将开未开时,下入黄米,文火煮绵。做汤前,先用高筋质小麦精粉,加入适量食盐,和成面团,反复揉制,置放片刻醒面,手工擀制成面皮,待稍干,切制成三寸长、二分宽的面条,待用。黄米滚绵后,加入少量食醋,伺火候下入面条,待锅沸圆后,加入香菜、葱蒜、味精等,大碗盛来,尽可作狼吞虎咽。一腕下肚,便觉大汗淋漓,胸腹阵阵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