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无定域”。演训基地的实战化建设,让练兵场有了声、光、电、磁等要素,有了攻防阵地设施,有了专业化的蓝军部队和导调队伍。这无疑为部队练兵提供了制式课堂,有利于打赢能力快速提升。但战无定域的法则也告诉我们:部队要适应全域作战的时代大潮,演训还必须加快由“点”向“面”的拓展,向“演无定域”要实战能力。一是演训基地体系化。战争规模、样式的多样化、不确定性,要求演训基地必须体系化、多元化建设。纵向上,应有不同类型的大中型联合训练基地、不同类型的合成训练基地和不同类型的战术训练基地。横向上,应有大型城市训练基地、新型作战力量训练基地、特战训练基地等,让训练场对接战场,实现训与战的融合。二是加大陌生环境演练。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雄师劲旅,部队更需要到更广阔的舞台练兵备战。高原高寒、大漠风沙、山丘丛林,以及境外等环境,只有适应自如了,部队在哪打仗就都会有家门口作战的感觉。三是突出全域作战的演练。信息化智能化战场呈现出多维一体特点,特别是随着无人作战系统出现, 极大突破了现在人们对时空的概念。演训就是要广泛渗透到战场的各个角落,对抗行动达至整个作战领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全天候、全空间、全方位演训。
演训是战争的前夜。那么自设假想敌备战打仗,“演训像打仗”的抓点与突破口在哪里?演训像打仗,更是明天部队上战场与敌对决的底线要求。既是军队建设发展的夙愿追求,和平时期,敌人在山丘那边、没有刀架脖子上的危机,
——“演无定法”。千百年来的战争,基本上打的都是谋略,人类战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场战役战斗不施技用谋。平时演训是未来战争的排练,今天的演训像打仗,明天战场上部队才能战无不胜。演习注入谋略,首先是思想认识定位问题。如果演习设计者、组织者,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今天的演训就是明天的实战,“演”将永远滞留在“跑程序”“走过场”的层面。只有将“演必施技用谋”植入血脉灵魂,演方能活起来、“跑”起来,真正像打仗。其次是把施技用谋作为演习评价的重要要素。考核评价是指挥棒。指挥棒向哪挥,演训就会向哪发力。“谋略运用”成为评价演练的重要要素,演练设计必然以谋略牵魂,官兵必然在演练全过程中绞尽脑汁给对方施技用谋。第三,增加战役战术欺骗训练。“兵者,诡道也”
——“演无定式”。战无定法的铁律,决定只有“演无定式”,才能演习像打仗、实战打胜仗。演训模式化,战术必然呆板僵硬,面对“兵无常势”的作战,就不可能灵活应对。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场上,信息的海量以及武器装备的高度自主智能化,必将使战情更加扑朔迷离,“兵无常势”将更加明显。这要求练兵必须在“演无定式”上花气力、做文章。当下,亟待突破以下演训模式:一是“一条线”模式。武器装备机动时速、打击距离的质变,未来的进攻战役战斗不会再是“一条线”模式,直达突击、跨山丘远程点穴、垂直打击等,将使交战变得“直接”。演兵,只有突破传统的“僵壳”,未来疆场上才能实现“兵无常势”杀敌。二是“点对点”模式。信息智能时代,部队类型走向多样化,传统的相同军兵种的“对称式交战”已不复存在,体系对抗、系统博弈的厮杀特性,要求演训必须跳出“对称”练的格局,既有相同或相近兵力性质对抗演,更有不同类型力量的非对称较量,使“演”在无模式中贴近实战、更像打仗。三是“攻与防”模式。进攻与防御是作战的基本类型,可谓有矛就有盾。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型武器装备的不断出现,作战类型也不再固化于攻防两大基本样式。未来战场作战样式多样化的特性,要求演练模式必须走出单一“攻防”的版本,实现演兵方式与未来作战类型、样式的融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