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该换防盗锁了、车需要换螺丝了……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五金配件要去哪里买?很多老青岛人会将目光投向温州路上的五金机电市场。在温州路五金机电一条街,温州人开的店铺可谓鳞次栉比。温州人抱团经营以及家庭作坊式的供销模式,使得他们迅速占领了青岛五金机电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五金机电设备经销商上万家,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其中温州人创造的交易额达到10亿元。
今年48岁的陈庆显在青岛的五金机电业小有名气。17岁开始出来闯荡的他,是一家电缆公司青岛分公司的总经理,目前在温州路盛奥五金机电市场租下了130多平米的店面,业务范围拓展到潍坊、临沂等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跑五金机电业务的陈庆显,来自温州柳市镇,一个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的城镇。
“大家都不屑于做像螺丝帽这样的小五金的生意,可是我们去做,积少成多薄利多销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会因为赚钱少就放弃任何一笔生意。”在陈庆显看来,温州人就是有一股干劲儿,他们从皮鞋、服装到五金电器,什么都做,
开店初期,陈庆显和同学轮流,每天留下一人看店铺,其余两人出去拓展客户。在看店期间,陈庆显可着劲儿地为每个上门的顾客推销,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发展客户的机会。“五金机电这个行业,出来买的人肯定不会只买一样东西。打个比方,你买了风机,总是需要买点儿螺丝吧。”抓住了这个规律,陈庆显成功积攒下了一部分客户。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拿到第一笔超过百元的单子时的兴奋。
“我们那个地方都做五金机电,孩子上学少,很多人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拼了。”陈庆显说,跟北方大多数父母不一样,温州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放任自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出去闯。十几岁的陈庆显便独自背井离乡,去了山西的煤矿跑业务。当时,陈庆显负责给矿上供应五金配件和机电产品,在跑业务期间他认识了同为温州人的妻子,两人很快组成了家庭。
大约有60万温州人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温州人敢为人先、恋乡不守土的开放意识和生存创业理念,成千上万的温州人拥入青岛。
万事开头难。店铺大致粉刷后,陈庆显从老家找到了货源,将店铺里摆得满满当当。没有客户又没有费用怎么办?头脑灵活的陈庆显和同学早已经做好了打算,原来他们店面的选址就在温州路上,而当时温州路上有着几家生意做得颇为红火的五金机电店铺。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陈庆显将店铺开在了这几家店铺旁边,利用这些店铺来往的客流发展自己的潜在客户,相当于给自己打了个免费广告。
1988年,陈庆显迎来生命中第一个孩子,一年后,另一个孩子也降生了。考虑到孩子们的成长环境,1992年,陈庆显带着妻儿来到了青岛。陈庆显和另两个在青岛的同学发现,青岛当时销售五金和机电产品的商铺并不多。在考察了市场后,三人在温州路租了一个门头,开始了他们在青岛的第一笔生意。当时他们所销售的,是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开关和配电盘。
使得他们迅速占领了青岛的五金机电市场。在全国191个地级城市建立了温州商会。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开关、插座、电缆、量具,○温州商帮小名片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目前,产值超亿元的有640多家。温州人抱团经营以及家庭作坊式的供销模式,拥有民营企业14万多户,有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造就了一大批温商群体。他们从青岛人不在乎的小玩意儿做起,